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东阳南马镇先行先试 打造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

  “反映的问题,这么快就得到解决,我对政府处理的赔偿事宜非常满意。”5月14日,经过东阳市南马镇矛盾纠纷调处中心的调解,杨清平拿到了1500元工伤赔偿款。

  杨清平反映的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得益于南马镇新建立并投入实体化运行的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以及与其相配套的一系列工作机制。该机构自4月13日成立以来,已接到群众来信来访45批次,共计74 人,已跟进办理32件,化解或答复13件。

  让“最多跑一地”取代“多头跑”

  杨清平在南马镇一家红木家具企业上班,因一时疏忽手指被机器割伤。“我对工伤赔偿标准并不清楚,就想到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寻求帮助。”杨清平说。

  接待杨清平的是南马镇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法律援助窗口工作人员吴燕燕,她一边认真记录他的诉求,一边与企业负责人吴先生取得联系。经过吴燕燕耐心讲解与沟通,征得双方同意,最终杨清平拿到了包括误工费、营养费、护理费、医疗费等在内的1500元赔偿。

  不仅是工伤赔偿,邻里纠纷、乱搭乱建以及信访等问题,都能在南马镇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处理。南马镇西山脚村马先生夫妇因房前搭棚与邻居产生纠纷,多次协商无果后,他们来到南马镇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寻求帮助。

  接访的是东阳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南马中队副中队长蒋梦霞。她一方面耐心安抚马某夫妇的情绪,另一方面与其他人共同协商解决方案。当天下午,该违法搭建的棚被顺利拆除。

  “以往遇到需多部门联合解决的问题,联村干部要多方协调、对接,既耗时又费力。”南马镇综治办专职副主任包双纲说,如今一站式联合接待,使群众“最多跑一地”“最多跑一次”取代了“多头跑”“重复访”,群众对此十分欢迎。

  所有问题“一站式走完

  没有二传手”

  “群众反映问题,最怕遇到‘踢皮球’。”包双纲说,他们便想搭建一个平台,以便让群众省心省力地反映问题。

  经过多次外出考察、学习借鉴,4月13日南马镇矛盾纠纷(信访)调处中心终于投入试运行。该中心设有综合受理、自然资源和规划、综合行政执法、市场监管、社会组织等5个窗口,可根据群众诉求完成有效匹配,实现所有问题“一站式走完,没有二传手”。

  南马镇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按照登记受理、办理处置、结果反馈、督办回访的流程运转,要求小矛盾、一般矛盾、疑难复杂矛盾分别在72小时、7日和15日内解决,并形成反馈结果。

  “以往群众遇到问题,都是由信访部门接待后派单,再分流到相应部门处理,不仅时间长,还容易造成推诿扯皮,使小矛盾演变成大问题。”南马镇党委书记施晓强说,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整合多个部门的资源,通过集中常驻、轮流入驻、随叫随到三种形式,为老百姓答疑解难,做到一站式接待、一揽子调处、一条龙服务。

  据了解,南马镇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实体化运行是东阳市积极延伸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网络和机制的成果体现,是实现群众矛盾纠纷化解“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的深入探索,也是推进县域治理现代化,推进平安东阳建设的重要举措。

  记者手记

  打通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

  “群众跑来跑去,领导批来批去,部门转来转去。”寥寥数语,道出了信访者的艰辛与无奈,切中了部分政府部门信访工作低效率的弊端。

  面对群众诉求繁杂的实际,东阳市南马镇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找准各方利益的结合点,推动矛盾纠纷处理“一条龙办理”,让群众从原先的“多头跑”“重复跑”,转化为“最多跑一地”“最多跑一次”,有效避免被多个部门“踢皮球”。

  服务效果好不好,群众说了算。如何把群众的棘手事办成贴心事,让群众的诉求有着落?南马镇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充分把握基层是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这一定位,把资源、管理、服务、监督等充分融合,通过集中常驻、轮流入驻、随叫随到三种形式,为老百姓答疑解惑,并按照“当日受办一体、小矛盾72个小时内、一般矛盾7日内、疑难复杂矛盾15日内”的原则办理,做到诉求落地有声,事情件件有回应。

  2020年,东阳上榜2019年度平安县(市、区)名单,实现平安建设工作“十四连冠”,目前该市正在全力攻坚一星级平安金鼎,社会治理作为其中的关键一环,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南马镇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正是平安东阳建设的创新载体,它的投运可以开启社会治理工作新局面,减少矛盾上行,不断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和治理效能。  

通知公告